- 八木仁平 《如何找到想做的事》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507772/
- 书摘卡片
序 一本让你找到“想做的事”的书
-
从这两种恶性循环来看,不能将“想做的事”作为工作的人,就会停止成长。这样一来,起初觉得无聊的工作,会因为自己在其中一直得不到成长而变得更加无聊,于是就进入“恶性循环”,慢慢失去了动力。
-
在用“自我认知法”寻找“想做的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等工作之外的烦恼也得到了解决。
-
在寻找“想做的事”的过程中,“应该做的事”会变成拖后腿的借口。而明确“想做的事”的人在被迫做“应该做的事”时,可以明确说“不”。因为他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明确“想做的事”的人能够掌握自己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变得更加自由。
相反,被“应该做的事”束缚的人,碍于情面和传统观念,变得越来越不自由,然后转头教育年轻人:“学生时代是最快乐的时候,趁现在好好玩吧!”我非常讨厌这种人,因此不希望拿到这本书的你将来变成这样的人。用行动证明,倾注全力去做“想做的事”,人生会越来越开心。
阻碍找到“想做的事”的 5 种误区
误区1:必须是能坚持一生的事
- 事实:做“现在最想做的事”就可以了。
误区2:找到想做的事时会有命中注定的感觉
-
事实:即使找到了想做的事,一开始也只是处在感兴趣的阶段。
-
原本就不存在让人感觉全部都开心的工作。不管是什么工作,都有让人感到麻烦和讨厌的地方。虽然也有为了“想做的事”而“不得不去做的事”,但在这时想办法让自己乐在其中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
寻找“命中注定”想做的事也是浪费时间。通过培养自己心中小小的兴趣,想办法使眼前的工作变得有趣,就会探索出“想做的事”。
误区3:必须是对别人有益的事
-
事实:为自己而活也是在帮助别人。
-
兴趣能变成工作是因为有人在其中感受到价值,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最终也会“对别人有益”。请马上放弃“想做的事必须是受人称赞的、了不起的事”这样的想法。强行压抑自己,为别人而努力,只是自我牺牲。
误区4:必须多行动才能找到
-
事实:了解自己才能找到想做的事。
-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要做的不是增加选项。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选项了。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选择标准”。选择标准只存在于自己内心,所以为了明确选择标准,我们需要先了解自己。不管如何向外探寻,都只会被太多的选项压制,行动也会变得迟缓。
误区5:想做的事不能成为工作
-
事实:想做的事在自己心中,实现手段在社会中。
-
在考虑“想做的事”这一阶段,不用考虑能否实现它,因为一定已经有人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虽然不能抄袭别人做的事,但如果是实现手段,不管多少都可以模仿。
我们为什么会因为“找不到想做的事而迷茫”
-
明明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有 16 年的时间,学生却没有学习探索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珍惜什么,这很奇怪吧。
-
无法决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也是一样。在众多选项前止步不前,选择了“不做选择”,拖着不去决定想做的事,浑浑噩噩地生活。另外,认为“不知道想做什么是因为行动力不够”,而盲目尝试各种感兴趣的事,也只会导致选项增加,最后越来越不知道该选择哪个。
-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比起用头脑判断“哪一个更有利”,我们更需要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判断标准。那就是你内心认为“想怎么做”的判断标准。
能最快找到想做的事的公式:自我认知法
-
没有好好搞清楚词语的定义就用模糊的语言开始思考,寻找“想做的事”时就会陷入迷宫。用这样模糊的语言去思考,绝对找不到“想做的事”。
-
不是靠“直觉”,而是靠“逻辑”找到想做的事。
-
通过自我认知法的三大支柱找到“想做的事”: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
公式1:喜欢的事×擅长的事=想做的事
-
“想做的事”是用擅长的方法做“喜欢的事”。“喜欢的事”指向“自己有热情的领域”,对考虑就业和跳槽的人来说,解释成“行业”可能更容易理解。“擅长的事”是指“自然而然就比别人做得好,做起来不觉得痛苦,令人心情舒畅的事”。因为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的事,所以被称为“才能”。“想做的事”是“做什么(What) × 怎么做(How)”的组合。What = 喜欢的事,How = 擅长的事。
-
“擅长的事”和“技能和知识”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擅长的事”是天生就会的,而“技能和知识”是后天学习掌握的。第二,只要学会使用“擅长的事”,就能应用到任何工作中,而“技能和知识”只能在特定的工作中使用(即使有编程的技能,如果从事的工作用不到这项技能的话就没意义了)。
-
技能和知识是为了实现自己想做的事的手段。如果以使用技能为目的,人生当然会变得无趣。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了解自己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能使用的“擅长的事”。在找到“真正想做的事”之后,如果有需要的话再去掌握“技能和知识”也来得及。
-
我不推荐以职业名来考虑自己“想做的事”,主要有两个理由:考虑“想成为的人”时,会关注工作形象;考虑“想成为的人”时,实现手段就会受到限制。
-
有的父母会问孩子“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不推荐问孩子这个问题,如果问这个问题,孩子往往会回答职业形象好的工作。正确的问法应该是问“你现在做什么最开心?”,如果问这个问题,父母就可以知道孩子对什么样的事情感兴趣,这样就容易让孩子与自己能乐在其中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了。
-
不能用“想成为的人”(职业名)去考虑“想做的事”。放弃“想成为的人”(职业名)也没关系,毕竟在没有可能性的地方继续努力只会消耗时间和能量。但是请不要放弃“想做的事”,因为实现的途径一定存在于某个地方。
公式2: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真正想做的事
-
决定工作方式的主要因素是“重要的事”(价值观)。“为了什么而工作呢?”,答案是“重要的事”。
-
“重要的事”有面向自己内在和面向“他人和社会”等外在的两种情况。面向自己内在时,“重要的事”决定了人生目的。面向他人或社会等外在时,“重要的事”就决定了工作目的。
自我认知法规则1:把“喜欢的事”作为工作的想法是错误的
- 本书并不会告诉你“要凭借自己喜欢的事生活”,因为“喜欢的事”说到底只是实现工作目的的“手段”而已,我们不能执着于此。因此,先从“重要的事”中产生的“工作目的”里寻找“想做的事”才是自我认知法的规则。
自我认知法规则2:在寻找“喜欢的事”之前,先找到“擅长的事”
-
找不到“想做的事”的最大原因是“即使找到了也无法将其变成工作”的思考局限。反过来说,如果有自信可以把任何事都作为工作的话,很容易就能找到“想做的事”。为了拥有这种自信,重要的是明确自己“擅长的事”。
-
“擅长的事”是指“自己擅长的工作方式”,也可以说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利用的长处”。也就是说,如果对自己“擅长的事”有自信的话,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任何喜欢的事都作为工作。
-
用下面的顺序来找到“真正想做的事”:重要的事 -> 擅长的事 -> 喜欢的事。
自我认知法规则3:不要考虑“实现手段”
-
在自我认知过程中不能做的,就是胡乱去想“实现手段”。
-
公司只是为了接近你人生目的的实现手段。如果觉得在那家公司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改变实现手段。
找到指引人生的指南针:重要的事
-
我工作上的师傅曾经告诉我:“生意”和“工作”含义相同。“生意”的本质是“不会厌倦”。不管一份工作使人多么受尊敬、多么能赚钱,如果做的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就都会感到“厌倦”。同样地,如果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却不能适应时代和客户的要求,客户也会感到“厌倦”。师傅让我明白,好的“生意”是自己和客户都不会厌倦的事。自己不会厌倦是绝对条件。思考怎样用自己想做又不会厌倦的事给他人带去快乐,才是真正的工作吧。
-
当“我想这样生活下去!”的人生目的和“我想带给别人这样的影响!”的工作目的完美契合在一起的时候,你自然就会爱上这份工作。
-
制定目标的方法:先确定价值观,然后为满足价值观而制定必要的目标。
-
把每一件事都拿出来问问自己:是“我想做”还是“我应该做”?一旦出现“应该做”“不得不做”的答案,那便是别人对自己的期待,而不是自己真正期望的——即使去追求也只会感到后悔。
步骤一:回答5个问题,找出价值观关键词
-
问题1:你尊敬的人、尊敬的朋友、喜欢的角色分别是谁?你尊敬或喜欢他们哪些地方?
-
问题2:在小时候和青春期阶段的事情或经历,对现在的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对你的价值观造成了什么影响?
-
问题3:你觉得现在的社会有什么不足?
-
问题4:问一下周围的人:“你觉得我在人生中比较看重什么?”
-
问题5:“培养孩子,或者给别人建议时你最想告诉他们的是什么?最不想告诉他们的是什么?”
步骤二:形成价值观思维导图
步骤三:从“以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变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 实际上,越是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就越容易实现以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步骤四:列出价值观排序,确定优先级
步骤五:确定工作目的,工作自然顺利进行
只要找到“擅长的事”,就可以应用到工作中
-
擅长的事 = 通过无意识的思考、感情和行动模式取得成果。简单来说,“习惯”就是“擅长的事”,并不是指运动才能或音乐才能这种耀眼的才华,而是你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在做的事情。
-
你并不是欠缺才能,只是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们而已。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可以瞬间把你的缺点变成优点的简单方法。那就是把“……所以”的辩白,换成“正因为……”的解释。
-
不管怎么努力做原本就不擅长的事情,也无法将它变成自己了不起的长处。把自己原本擅长的事情高效率地发挥出来是很重要的。花时间去克服不擅长的事情,是不是反而失去了自信?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唯有长处才能产生成果。而抓住弱点,只会造成令人头痛的问题。纵然没有弱点,也不能产生什么成果。必须把精力放在发挥长处上。”
-
哈罗效应是指想象“一个人如果某一点特别优秀,那其他方面也一定很棒”。比如,看到五官端正的人,会不会觉得他工作能力也不错呢?这就是哈罗效应。因此,即使你有缺点,如果你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周围的人也会认为你是优秀的人。即使你有做不到的事情,外界也不会对你的形象减分。比起克服短处,发挥长处更能令工作充实。
回答5个问题,找出自己“擅长的事”
-
问题1:在迄今为止的人生中,你觉得充实的体验是什么?
-
问题2:最近让你感到烦躁或是心慌的是什么事?
-
问题3:问身边亲近的人:“你认为我的长处是什么?”
-
问题4:如果明天辞职了,之前的工作中有没有你留恋的部分呢?如果你现在没有工作,请思考之前工作中的细节。
-
问题5:你至今为止取得过什么样的成果,你是如何做到的呢?
找到“喜欢的事”,和努力说再见
-
本书中所说的“喜欢的事”是指“感兴趣、有好奇心的领域”。人在面对自己喜欢的领域的事情时,无法对其中产生的疑问置之不理,而是想把“不明白的事情”弄“明白”。想填补这种差距的心情就是“喜欢”(兴趣)。对“喜欢的事”自然会产生兴趣,这也是工作的动力。
-
工作是人生的主要支柱,如果是无法说出“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工作!”的生活,那我根本不想过。人生漫长,也是如此。暂时的“努力”对 100 米冲刺是有效的,但是,在马拉松比赛中需要一直热衷于自己“喜欢的事”。我认为在短期比赛中采取“努力”的策略是有效的,但是在长期比赛中“努力”无法战胜“热爱”。
-
在“喜欢的事”所在的领域里选择了工作而不考虑这项工作具体需要做什么,最后基本都会失败。重要的是在考虑那个领域时结合自己“擅长的事”,即自己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开心。
-
“因为有用所以喜欢的事”是为了得到“结果”才做的事,不能作为工作。“因为兴趣所以喜欢的事”是做的瞬间感到很开心才做的事,可以作为工作。
-
舍弃“是否有用”的选择标准,先找到自己纯粹喜欢的事,之后才是考虑怎样将喜欢的事变成自己的工作。
回答5个问题,找出自己“喜欢的事”
-
问题1:你现在有即使花钱也想学习的事情吗?
-
问题2:在你的书架上摆放着什么类型的书?
-
问题3:有没有遇到过让你产生“真是太好了!”“它拯救了我!”这种感觉的领域或者事物?
-
问题4:在迄今为止的生活中,你“想道谢的工作”是什么?
-
问题5:迄今为止你会对社会中的什么事情感到愤怒?
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活出真实的自己
-
我自己上大学也是因为抱有“将来或许有用就上吧”的想法。但是由于没有明确想学习的东西,大学生活过得一点儿也不充实。至今你之所以还在迷茫着,不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是什么,正是因为你一直没有了解真正的自己。因为你一直抱有“先学一些实用的东西,再开始找‘想做的事’就好了”这样的想法。
彻底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吧。不要再把希望寄托于对未来的幻想。不是为了将来,而是为了寻找现在最想做的事而努力。不再为了将来而活,而是认真对待现在最想做的事,你会不断成长。当你找到更多“想做的事”的时候,也可以继续挑战,因为你已经得到成长了。因此,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你目前最想做的事。
-
在固定“喜欢的事”的基础上,将工作方法修正为自己“擅长的事”。以“喜欢”为出发点,尝试许多不“擅长”的方法,通过反复试错,不断修正,最终就能找到将“喜欢的事”和“擅长的事”完美契合的“想做的事”。
“想做的事”就是“喜欢的事”和“擅长的事”的结合体。但这两者几乎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匹配,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试错,不断修正。
步骤一:用喜欢的事×擅长的事的方法,先假设一个自己想做的事
步骤二:通过“工作目的”筛选出“想做的事”
-
有些人即使找到了“想做的事”也无法做好工作,他们的共同点是“做想做的事太过拼命,而没有思考工作目的”。
-
工作中给客户提供价值、得到客户感谢的时候,才能够赚到钱。也就是说“钱=感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住在你家里我感到很安心!谢谢!”,所以支付房租;因为“有了电让生活方便了很多!谢谢!”,所以支付电费;因为“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饭!太感动了!谢谢!”,所以付饭钱。也就是说,工作换取的是“谢谢”。
-
你之所以工作不顺利,对工作感到厌倦,正因为你只考虑了自己。也就是说,只有当你通过“想做的事”带给相关的人价值时,工作才会顺利,才会变成与人生意义紧密相连的“真正想做的事”。
-
因为人不可能压抑自己的欲望,一味地为他人奉献。所以我们要先尽量满足自己的欲望。当自己得到满足后,自然就会开始关注周围的人。从只思考自己的事情到考虑更多人的事情,这个扩大思考范围的过程就是“成长”。
施展自我认知的魔法,使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自我认知就像魔法一样。这是因为掌握了自我认知的方法,人生的所有经历都可以变成“经验”。把“失败”和“后悔”全部转化为经验,这就是“自我认知”的魔法杖。
-
对失败和后悔等过去的消极经历视而不见的人,未来的人生只会平平无奇。过去的消极经历是学习的宝库,如果掩盖了它,只向前看,人就无法学到其中的经验。
-
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并不是达成什么大目标。能活出自我的当下这一瞬间,才是“成功”。
-
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得到金钱或名誉。如果对现在这一瞬间所做的事情感到充实才是幸福,才是人生的成功。
-
虽然取得成果需要时间,但在这个瞬间,你就能下定决心不对自己说谎。即使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即使赚不了多少钱,只要你能不欺骗自己,诚实地生活下去,从烦闷的心情中解放出来,那就是“成功”。
-
进行自我认知之后,人生就像游戏一样。因为想工作,早上自然就会醒来,到了晚上,则是忍住想继续工作的心情去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