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笑来著.财富自由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所谓“心智”,形象点讲,就是我们每个人脑子里的那个可以不断升级的操作系统。
你必须对两件事深信不疑:①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一定会变得更好!②若长期持续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的未来一定会很伟大!
“知识传递”本身不是教育。让教育真正起作用,主要靠的是知识吸收者,而不是知识传递者。
不仅一切事情都有方法论,甚至连方法论也有方法论。
笨蛋们的特点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事情哪怕只复杂一层,就完全无法理解,更别提复杂一层以上了。
万幸且公平的是,在智力上、知识上、经验上,复利效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存在的——这是多么令人喜出望外的事实啊!只要是能积累的东西,大都会产生复利效应。如果没有资产可继承,那就持续积累知识吧。
这只不过是“嫩”的一种表现: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所谓“个人财富自由”,是指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财富自由根本不是终点站,那只是一座里程碑,在那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注成长,而不是关注成功。为什么呢?因为当成功发生的时候,它已经成为过去——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学习能力也好,执行力也罢,核心只有一个:在刚开始的时候,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判断一个人的执行力强大与否,就看他在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是否能够持续去做。
所谓“个人商业模式”,就是一个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
人就是这样,不参与竞争就自然会倾向安逸,停滞不前——越是年轻,就越是如此。
选择不同,做出来的事就不一样,而且质量与品格都不在一个层次上。
事实上,“必须满足消费者以为的刚需”这个道理在任何地方都适用。
一个精英人士花时间认真写出来的书,饱含知识的结晶,却以接近纸张本身的价格销售——贵吗?
为什么“花钱避免将自己的时间花费到‘一份时间出售一次’的事情上”是值得的呢?要想清楚,把时间花在哪里才最划算?把时间投资到自己的成长上最划算。因为在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中,个体的价值决定了时间的价格(估值),所以,在所有人都出售自己时间的情况下,如果你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那你就赚到了——肯定不是马上赚到,但终将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
在我的世界里,我把“学习”、“进步”和“成长”统一称为“进化”。
我们的操作系统由如下几个层面构成:概念与关联,价值观与方法论,实验与践行。
我就知道这世上有三个这样的大坑,坑内人头攒动,99.99%的人身在其中而不自知,因为放眼望去——“大家不都这样吗?”第一个大坑叫作“莫名其妙地凑热闹”,第二个大坑叫作“心急火燎地随大流”,第三个大坑叫作“为别人操碎了心”。
注意力是你唯一可以随意调用且能有所产出的资源。注意力是在任何地方“挖掘”价值的最基本工具。
拥有元认知能力的我们,思考可以非常复杂——复杂到“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的地步。
很多所谓“个性强、脾气大”的人,从底层来看,其原因就是元认知能力匮乏。这样的人其实没有分清楚谁是“主人”、谁是“仆人”,他们不明白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一个器官,而不是反过来——你竟然属于你的大脑。
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在放弃部分安全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的。
不要与缺乏安全感的人合作,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关系。
正确本身,其实很可能没有价值。
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作决定。
每一次对善与恶的选择,既塑造了自己,又塑造了那个自己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于是,那个有生命的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灵魂,它的善与恶,其实是那个人自我选择的镜像而已。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如果成真,证明就自动完成了。
能解决就去解决(能力),不能解决就去承受(坚韧)。
说话,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大脑重塑”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不由自主地“扮演”我们向别人描绘的那个样子,直至成为那个样子。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维克多•弗兰克)
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在很多时候,比较是一个坑——大坑。说得再干脆一点:比较就是陷阱。所以,我们要想办法选择无须比较即可获得的快乐与幸福。
与这世界产生强联系,是增强生活幸福感的最根本方式。
我在提到“换位思考”的时候,“换位”的对象通常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整个世界。
让你陷入困境的,并不是这个世界;真正让你陷入困境的,是这个世界最终并非你所想象。(马克•吐温)
仅仅是“以为某些观念于己无关”,就可能让一个人永远生活在另一个“自洽的世界里”。
学习也好,进步也罢,从来都不是单独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交行为。
所谓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把焦点放在盈亏比例(相对值)上,而不是本金或盈亏金额(绝对值)上,是90%以上的投资者终生都没能学会的东西。
“冒险”常常是他人对冒险者的理解,而不是所谓“冒险”成功的人的行动。
实际上,风险教育应该是理财教育,甚至应该是整个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它竟然一直被忽略,人们能见到的风险教育顶多是在学校或一些机构里进行的防火模拟演习。火灾其实只是风险的一种,有一个术语是“不可抗力造成的系统风险”,而这也是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教育的原因。仅靠别人教永远不够,要靠自己学才行,至于“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
思考,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对不必要的事情,一旦不小心开始思考,然后竟然停不下来的话,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无法把注意力放到应该思考的重点上去。
关注周期,以及多个周期背后显现出来的真正趋势,会给你一个全新且更为可靠的世界和视界。
那些从一开始就挣扎着想成为“合格投资者”的人,要从一开始就养成“尽量靠自己”的习惯。每一次对他人的无脑依赖,都是对自己能力磨练的进一步弃绝。如果你是不能自己研究、不能自己思考、不能自己选择的人,那么你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进入投资领域——这里是“丛林”,是现实生活中罕见的达尔文主义绝对适用且肯定适用的领域。
所谓“成功”,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如果做的事情是对的,即便效率差一点,结果也是好的;如果做的事情是错的,则效率越高,就越倒霉。
定向聚焦的思考必然带来的“穿透表象看到实质”的效应,都能格外地让你感觉到“意外惊喜”的存在。
只要有记录,就可以回顾,就可以反思,就可以改进,就可以提炼,就可以通过不断雕琢最终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体系,而这恰恰是绝大多数人彻头彻尾欠缺的好品质。
投资的重要秘密之一在于:你最好有除了投资以外的稳定收入来源。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作出更好的决策,且从长期来看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时间碎片化并不代表学习碎片化,恰恰相反,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擅长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至于碎片化,则和知识完全没有关系。
一个人所要自信的对象,应该是未来的自己,而不是现在的自己,更不是过去的自己。
所谓“大牛”,就是那些有能力构建自己的世界的人——他们通过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再配合行动,从而构建自己的世界。
当你尝试着进步的时候,你遇到的更可能是打击,而不是鼓励。
只有输赢和对立的时代已经过去,双赢、多赢的局面和机会变得更多,出现得更频繁。于是,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只要聪明一点,大部分人都能找到“独善其身”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