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货币生产的伦理》

吴诗涛 2020-04-18 [读后感]

面对巨大的邪恶,每个人都不应当害怕采用强硬的立场。

责任感的缺乏逐渐使人们不再考虑事情的因果,同样也不再考虑事情的善恶。

经济学家喜欢指出经济激励在决定人类行为时的重要意义,几乎社会的各部门都无法躲过经济学家尖锐的批评,不过直到最近,鲜有人对他们自己的动机加以关注。然而事实很简单:支持政府介入货币和银行业能够支付他们的账单,而推动相反的议程等于关闭了进入学术事业的大门。没有诚实的经济学家会期望货币经济学家起来领导反对中央银行和纸币的运动。

一个商品要被人们自发的选择作为交易媒介,必须要有人需要它的非货币价值(其自身价值),必须要有销路,也就是必须被广泛地买卖。有了起初为该商品的非货币性价值支付的价格,以后的买家就能够合理地预期转卖它时的将来价格。可以说,支付给非货币用途的价格是商品用于间接交换的现实基础。不了解商品过去的价格便将之买入用于间接交换的风险极大,一旦缺乏这种了解,交易媒介的自发产生就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当这种了解存在的时候,就能有对上述商品的货币性需求出现。于是货币性需求就附加到了最初的非货币需求之上,因此,货币商品的价格就包含了货币性和非货币性两种成分。尽管在发达的经济中,前者通常大大地超过后者,但是牢记商品的货币用途最终依赖于其非货币用途依然是重要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称货币为“一种可替代的、主要用于消费的东西”。货币最初就是用来消费的,适销性是货币的真正本质之一。

个人对道德义务的失职不可能为哪怕是最轻微的针对其私有财产的侵犯行为提供理由。

没有任何货币可以仅因其直到现在还在流通就意味着会一直流通下去。货币价值的终极源泉—它的价值底线—必定不在于迄今为止人们愿意接受他这一简单事实,而必定在于其他方面。各种各样的心理动机都可能短时间内充当这种价值源泉。

货币生产必然导致货币价格上涨的趋势。这个趋势最初体现在货币生产者自己购买财货和服务支付的价格上。但是随后,它会传播至经济系统的其余部分,因为那些把财货和服务出售给货币生产者的人,与原先的情况相比,现在同样有了更多的现金余额。

假设债权人想获得出借资本的5%作为回报,并且他预料货币购买力将下降25%,那么他仅愿意以30%利息的条件放贷,以补偿货币购买力的减损。在经济学中,这种补偿叫做“价格溢价”,意指加在“纯”利率之上、用以抵消预期物价上涨的加价。

所有财货和服务的生产增加都注定会对分配有这样的影响,产品新增加的供应会使财富分配有利于生产者。

货币生产将实际收入从新货币较靠后的所有者重新分配给其较靠前的所有者。这种再分配无法通过预期来抵消,即使意识到如此的市场参与者也无法阻止其发生。他们所能做的只有努力使自己在这一分配进程中的相对位置尽可能地靠前,向新货币较先的所有者,最好是向新货币的生产者本人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个分配效应是理解货币经济的关键,它是几乎所有围绕货币生产的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

源于生产的分配效应本身并不是不受欢迎的。分配效应是自由市场过程的关键元素,它奖励那些服务消费者的持续生产而不是鼓励无所事事。

真相总是出乎寻常的简单,而正是谬误才复杂多样。

无论在什么时候,可获得的生产要素限制了可以成功完成的投资工程的数目。

特权钱币和银行券增加发行相对应的是其他可选交易媒介减少发行。货币特权的真正意义是,它让特权不存在时原本占据优势的货币和货币凭证现在处于竞争劣势。因此,特权钱币和银行券法令性通胀通常且普遍地同其他货币和货币凭证的法令性通缩同时出现。

政府用以创制法定货币和法定货币凭证的法律特权可归为四大类:伪造的合法化、法定垄断、法定货币法,以及合法的中止偿付。

法令性通货膨胀使企业经营空前依赖于银行,它创制了范围更广的等级制度和更强大的中央决策权力,而这样的情况不会在自由市场上出现。在10%所有者权益和90%负债下经营的企业家已不再是真正的企业家了。他的债主(通常是银行)才是真正的企业家,作出一切重大的决策。原先的企业家不过是一位薪酬丰厚的执行者、一位经理。因此,法令性通货膨胀减少了真正企业家(以自己的资金经营的独立人士)的人数。虽然这样的自立人士依然数量惊人,但是他们必须要有出色的才智应对他们面临的恶劣融资条件下才能生存。他们必须比他们的竞争对手更具创新能力、更勤奋。他们知道独立的代价,并决心为之付出。相较于银行家的傀儡,他们往往更加在乎家业,更关心自己的员工。

通常来说,商业组织的任何新产品和彻底的创新都是对银行的威胁,因为他们多少已经向既有的生产旧产品、沿用旧组织方法的公司投了巨资。因此他们所有的经济动力都在于,要么通过减少对创新项目的金融支持来阻滞它,要么把新点子传给商业界现有伙伴。于是,部分准备金银行制使商业变得更为保守,为了现存企业的利益,它损害了创新的新入者的利益。创新更有可能源自独立的实业家,尤其是当所得税较低的时候。

债台高筑和财务自立并不相容,因此,人们在各方面的自律性都会减弱。负债累累的人终将形成一味寻求他人帮助的习惯,而非成长成熟为对于家庭和社会而言在经济和道德上值得依靠的人。痴心妄想和唯唯喏喏代替了坚毅沉着和独立判断。

这种权力和力量的集中是,也一直是当代经济生活的典型标志,是由竞争者间无限制自由斗争的本质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只容许强者生存。这通常就如我们所说的,最没有良知的人是搏斗最激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