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维迎.张维迎“企业理论”四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第三版序 企业家做什么
简单地说,企业家就做两件事:第一是发现不均衡,第二是创造不均衡。
不均衡意味着有盈利的机会,所以发现不均衡就是“套利”。所有不均衡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是跨市场的不均衡;第二类是跨时间的不均衡;第三类是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的不均衡。
跨时套利对平稳市场非常重要。套利行为使得预期价格的上升变成现实价格的上升,鼓励人们节约消费,这样也就增加了未来的供给,使得未来的价格比没有套利活动时低。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02年前出了一本书,叫《经济发展理论》,首次提出企业家的功能是创新。他把企业家创新分为五类:引入新的产品,引入新的技术,开辟新的市场,发现新的原材料,实现新的组织形式。这五类创新模式也可以包括现在讲的商业模式创新,其核心是创造新的组合。
无论哪方面的创新,我想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买你的而不买别人的?这可以分解成两个方面:一是怎么提高你给消费者创造的总价值。消费者不是傻子,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会买的。创造价值需要劳动,但价值不是由劳动决定的,而是由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他愿意为你支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你为他创造的价值;二是如何降低成本。因为只有降低成本,才能降低价格。通俗地讲,一是物美,二是价廉。消费者喜欢买你的东西,无非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如果你不能做到物美,至少要做到价廉,当然,最能赚钱的是既物美又价廉,所有的创新都应该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企业家要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市场调研是需要的,但这是对一般企业家而言。我们必须认识到,最伟大的企业家做的事,这个市场根本没有,你根本没有办法做市场调研。
发明申请的专利可以放在那里给人看,企业家创新不是给人看的,一定要最后有人乐意买单。
几十年前哈耶克就打了一个比喻—靠信贷维持增长就像抓住老虎的尾巴,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老虎尾巴放开,这时候老虎反过来把我们吃掉;第二种是我们紧紧抓住老虎尾巴,跟着老虎跑,直到最后被累死。我们今天就处于这样一个状态。我理解,2013年6月份政府认识到不能继续靠信贷刺激经济持续增长,所以想稍微放开老虎的尾巴,结果就闹起了“钱荒”,只好又赶紧重新抓起老虎尾巴。但这个老虎尾巴还能抓多久?我觉得时间非常有限。
市场有广度和深度之分。市场的广度取决于人口规模,市场的深度取决于人均收入水平。中国企业家过去主要关注市场的广度,我认为未来市场的深度更重要。人口大国市场广度很大,也可能使企业家不注意开发市场的深度,也就是做大每一个产品的附加值。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仍然大大束缚着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家的生存环境仍然非常恶劣。政府对经济的过度管制,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私有产权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这些因素不仅阻碍着企业家创造力的发挥,而且诱使一些企业家偏离企业家的本分,热衷于从事寻租和非生产性活动,由此带来了严重的腐败和收入分配不公,也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许多企业家做的仍然是套利活动,而不是创新活动,这对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商学院虽然可以提高企业家的管理知识,但商学院不可能培养出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是根本不同的两类人。
简单地说,政府制定很多产业政策,靠这些产业政策来引领未来的创新,是错误的。因为,产业政策隐含的一个假设是,政府官员或者科学家比企业家更有能力判断未来,这个假设肯定不对。如果这种假设是对的,就不会存在企业家。真正理解企业家功能和素质的人,不可能赞成政府的产业政策。
或许符合产业政策的投资可以拿到政策补贴,你以为你赚钱了,但最后可能死在这里。真正的企业家,尤其你想变成伟大的企业家,一定是要别人跟着你,而不是你跟着别人。
第1章 企业家的社会地位
企业家的第一代,就是那些富于冒险,又能看到潜在市场、潜在利益、最初创建新企业的资本家,被称之为早期产业政治家。他们以自己的天才创造了一种产业秩序,是经济革新和经济变化的主要力量。
经理制风靡世界,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这场改革的实质是把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开了。经理掌握了企业经营的管理权。这批经理就构成了企业家的第二代。
发明是一回事,会经营和利用发明物是另一回事。历史上多少伟大的发明,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利用被淹没了;又有多少发明,在发明者死后许久,才受到世人的注意。
企业家是在充满着竞争和风险的市场机制中履行组织者职责的,他们面临的是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这需要企业家具有特殊的素质,不怕冒险,敢于创新,大胆引进新的经济关系,革新经济结构,管理、推动、指挥和协调经济活动。企业家的组织创新过程,同时也是旧技术、旧组织和旧市场的破坏过程。经济组织的变化,反映不同时期和不同科学技术水平下,各种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的内在要求。
不久,人们终于发现,人力资本,尤其是企业家资源短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主要瓶颈。
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失败教训就是只把眼睛盯在生产要素上,而忽视了对企业家的培养。工业企业、金融业、商业大多操纵在愚蠢的官僚和素质极差的管理人员手里。由此造成物质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益十分低下,影响了资本的形成率。
第2章 企业家的职能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税率高低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有一种负相关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高税率扼杀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也正因为这样,西方国家通常把降低税率作为刺激创新的一项重要政策。
企业家追求的是长期的、稳定的利润,而不是一时的暴发收入,扩大“市场份额”不过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已。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润,这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已成为一种“竞争战略”,而并不是股份公司出现之后的一种新现象。
竞争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它的基本法则是“新胜旧败”。企业家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不断创新。创新能力决定竞争能力。企业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扩大市场,获取利润,赢得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求,比几所大学更能推进技术的进步。也许没有人比企业家更能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对企业家来说,任何活动都是围绕着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更重要的是,企业家能够识别出每种需求的“强度”,他按这种“强度”进行创新,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新产品来。
企业家的职能是不可取代的。企业家阶层是不可消灭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第3章 企业家的素质
企业家所面临的不仅是经营风险,同时还有政治风险,即非市场因素的风险。
对权力的追求与营利的奋斗相互交错在一起:为着权力而追求营利,并为着营利而追求权力。
企业家的知识包括经营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所谓经营知识,是指企业家作为“商人”所应具备的“市场理论”和作为组织者不可缺少的“人文理论”。
就重要性而言,经营知识和专业知识是不对称的。企业家首先是一个商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经营知识。至于专业知识,虽然重要,但并不是致命的,有时候,甚至并非必不可少。
企业家的能量在于利用专家,将他们组织起来服务于自己的目标,而不在于自己充当专家。
企业家生来是人的领导者,他的工作总是在别人的共同帮助下完成的。他要利用别人的热情、才干和能力。这些人须服从他的意志,以便和他共同活动,所以他必须具备组织才能。
企业家的财富观也就是市场经济的财富观。市场经济使财富的母体由生产要素本身转向要素的组合方式。在企业家看来,财富不是来自大自然的恩赐,而是来自人类的创造;不是杯里的水,而是井里的水;不是汲之有限而是掘之无限,掘井者也就是财富的创造者。
市场经济社会在四维空间中运行,分分秒秒都意味着变化和发展。对企业家来说,时间不仅是最宝贵的资源,而且是一种机会,他的命运可能就决定于那早与晚的一瞬间里。在竞争的市场上,时间就意味着金钱,赢得时间就意味着成功;相反,错过了时间,就意味着失败甚至破产。
做买卖,就得有时间观念。钟表工业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而兴起,正是适应了企业家计算时间的需要。企业家在生活上可能“挥金如土”,但在工作上却“惜时如金”。企业家不仅自己珍惜时间,而且教导民众按时作业,做遵守纪律的公民。企业家绝不能容忍拖拖拉拉的工作作风,他视“等候”为一种对他人人格的侮辱。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家所努力的一切,就是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企业家的平等观是什么?机会均等。
企业家最厌恶他人的指手画脚,最不能容忍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政府统治。企业家只接受市场的审判,不接受任何超经济的强制;只承认货币的特权,不承认任何非货币的特权。自由是企业家生长的基本条件。
企业家视法律为最高权威。法律似竞技场上的竞赛规则,遵守这种规则是每一个参加比赛的人的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无权超越法律之上,这是法律之所以为法律的本质之所在。法制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
企业家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是才干,不是“品行”;是才能,不是出身;是水平,不是资历;是智能,不是经验。他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人皆可用。
可以说,企业家是现代人的典型代表。社会观念的变革首先从他们开始,并且永远以他们为先导。
强将手下无弱兵,杰出的企业家经营出杰出的企业。
而企业家本人,则超脱于这个管理集团,只是制订企业经营中有关全局的整体计划,并同时选任能处理具体问题的高级职员。虽然他必须了解专业管理人员是否称职,以及这些人是否恪守职责很好地发挥作用,但无需过问更多的细节。他应该使自己始终处于运筹自如的境地,保持以清醒的头脑去考虑企业中最棘手和至关重要的问题。他要洞察市场的普遍动向以及当前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使自己有充分的余地做出改善企业内外组织策略的方案。与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工厂企业家相比,他更具有决断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严谨的态度以及坚强的意志等非专业化的素质。而且,公司规模越大,这种素质就越重要。有了这种素质,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就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准确地判断出事物的相对重要性,有远见地制定长期的经营策略,并冷静、果断地使之付诸实施。为了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他还必须具有选择人才的才能。在管理阶层中发现每个人的才能和特长,培养具有优秀素质的人才,或是以自己的优秀人格把他们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使其发挥作用。
一个人如果不能把取得工作成就本身和受到同行的赞誉作为一种追求,他就很难成为一个“专业”的企业家。
在企业初建阶段,企业家最不可缺少的是识别机会的洞察力、冒险精神和外交能力。在第二阶段,企业要从小到大发展起来,而且逐步成为有严密组织的企业,企业家最不可缺少的是开拓精神和组织能力。在第三阶段,市场达到饱和,企业趋于成熟,企业家需要特殊的“整顿”能力。在第四阶段,企业进入衰退,往往由于缺乏灵活的、有朝气的领导而使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所以这个时期要求企业家是个坚强的、有创新精神和决策能力的人。不难理解,成功地度过各个发展阶段的企业,是很少靠一个人经营到底的。
培养的目的在于把潜在的企业家变成现实的企业家。
培养企业家,重要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是创造适宜于企业家生存的环境,而不是创办若干正规化的学校。一个社会,即使没有公认的企业家理论,没有正规化的教育系统,只要它的经济是自由的,不受政府的统治,成功的机会向所有人开放,失败的风险由活动者自己承担,在竞争中人人处于平等地位,它的企业家队伍就会不断壮大。
第4章 企业家产生的社会条件
那种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主的企业经营目的,会搅乱社会秩序,损害国家利益。企业家经营的崇高目标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每一个人的利益包含在为国家和社会最高利益的奋斗之中,只有以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繁荣为创办企业的目的,才有希望实现自己的荣华富贵。
第5章 企业家与中国的改革
科学技术水平低与其说是落后的原因,不如说是落后的表现。因为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先进的科学技术总是出现在美国、日本,而不是出现在富有勤劳智慧的人民的中国?仅靠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是不能启开现代化的大门的。
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体制本身,在于缺乏一个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
使我们感到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当人们谈论到体制改革的时候,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计划、市场、价格、利润等这样一些非人格的范畴上,而推动经济运行的主体—人,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缺乏企业家,这就是改革面临的主要难题,改革的艰巨性和持久性也正在于此。改革的目的是要用企业家取代政府官员充当经济运行主体,但并不存在一个现成的企业家集团可供我们利用。我们可以一夜之间宣布价格放开,计划取消,但十年八载也未必能造就一个企业家集团。为了造就真正的企业家,我们不得不把经营权交给“虚拟”的企业家(现企业领导人),也就是说,不得不把不是企业家的人当做企业家来对待,对他们实行试用。这些虚拟的企业家有些根本不具有企业家潜能,让他们经营企业可能会一败涂地;有些具有企业家潜能,但从潜在的企业家到现实的企业家不仅需要适宜的外部条件,而且还要经过实践的锻炼。这需要时间。何况,在赋予他们企业家权力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这些“虚拟”的企业家中何者是潜在的企业家,何者不是。
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很大程度上要受企业家集团发育程度的制约,改革的最终成功依赖企业家集团的出现。
这里有必要对西方股份制作一简单剖析。股份企业的出现,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资产所有权的分散性和生产集中化的矛盾;二是承担风险能力的分布与经营能力的分布不对称。许多人对第一个原因注意得比较多,而对第二个原因则注意不够。我们认为,从第二个原因出发,更能揭示出股份制的本质。所谓承担风险能力的分布与经营能力的分布的不对称,指的是,那些拥有财产且愿意承担风险的人并不一定具有直接经营企业的才能,而那些具有经营企业才能的人却缺少经营企业所需要的资本(责任能力)。股份化解决了这个矛盾。一方面,它使第一类人得以实现财产增值的目的;另一方面,它为第二类人开辟了通向企业家的道路。在股份制下,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不仅承担着企业经营的最终风险,而且担负着选择职业企业家、经营资本的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股份制与其说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如说是企业家职能的分解。在股份企业,股东和职业经理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企业家机能。股东是选择职业企业家的所有者企业家,他不同于一般的债券持有人。
政府之所以为政府,就是因为它有不同于一般市场组织行为准则的运行规则,政府官员就是政府官员,绝不会因为被任命为“董事”,他就成为真正的股东。董事决不是有了权才关心财产,而是因为关心财产才成为董事。事实上,按照这种设想实行改革,恐怕不仅不能解决政企不分,而且可能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因为政府股份公司仍旧是政府部门而不是经营单位。
企业家是时代的真正英雄,是振兴民族经济的栋梁。我们要激励和诱导成千上万具有潜在企业家素质的人走入企业家的行列,承担起推动经济起飞的重任。
改变价值取向,要赋予企业家崇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克服人们走入企业家行列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