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历史的教训》

吴诗涛 2020-04-28 [读后感]

干部的作风问题和腐败现象既是社会不公的重要表现,又是社会不公的重要原因,成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拦路虎。

一个国家只有安上了效率和公平两个翅膀,才能昂首飞翔于世界,所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非如此。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用心的作者加上思考的读者,等于一本书的完整价值。

历史的经验是:法纪越严,官越不好当;官越是不好当,国家越是前途无量,人民越是充满希望!

清廉是官员的起码条件,否则一切免谈。贪能误国,懒也误国,无所作为的“清官”就是庸官,跟利欲熏心的贪官一样,都不是好官。作风上正派廉洁,工作上敢于担当,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是雍正的用人观。

历史机遇总是稍纵即逝,一步得生,一步得死,岂容贻误。

权力天生具有蹂躏制度的欲望,责任感很容易被趋利的人性侵蚀,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如何有效约束人性,如何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长期性,也许是历代有志君主最头疼的事。

好的制度恰恰是这样一种精巧的工具,它并不试图改变人性,而是承认人性的现实,顺应人性的规律,通过基于人性特点的科学设计,诱导人们主动克服兽性、弘扬人性,主动选择做好事、当好人。

作风问题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做派。内心既然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位置,人就是丢了灵魂的行尸走肉,除了奢侈享乐、消极腐败,他会有别的人生乐趣吗?他会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吗?让这样的干部掌握国家命运,不要说处于王朝末世,就算是在康乾盛世,结果也不会好多少。可见,干部作风问题折射出的深层问题,决定了一个政权的前途和命运。

没有制约的权力,是贪污腐败生态系统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这张牌倒下之后,灾难便会此起彼伏、愈演愈烈,阻止起来成本高、效率低,十分被动。因此,在保持惩治威慑力的同时,腾出一只手来防范第一张牌倒下,是长久之策,也最为经济。不同的预防手段各有其价值,但具有工具性意义的还是制度。王岐山同志之所以强调“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制度创新”,道理就在这里。

理想决定立场,立场决定思想。如果我站在苍生社稷、修齐治平的大格局上看雍正,自会紧跟时代步伐,不待扬鞭自奋蹄;如果我满脑子是升官发财当老爷的封建糟粕,一定感到度日如年,抱怨“官不聊生”、“舒适度”没了。内心一有抵触,自然想方设法逃避、抵制、糊弄、贪腐,巴不得一切赶紧过去。思想决定行为,格局决定结局。如果我选择前者,最终必然炼成亮闪闪的真金,人生的价值便厚重起来。如果我选择了后者,我就是一粒无足轻重的沙子,被时代的洪流冲得不知所终。

尽管任何社会现象的发生,都有数不清的促成因素,但内因永远是变化的根源。

贪官人人喊打,巧官无影无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明枪,明枪易躲;上有政策、下有“顺策”是暗箭,暗箭难防。顺策造成的危害当时很难看出来,潜伏期又长,到了发作的时候,救都来不及。

中国封建社会足够长久,客观存在在人们内心深处一再强化这样的意识:无官不贪腐,无贿不成事。于是,人们在下意识里对腐败行为进行了非罪化,最终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思想意识是上层建筑中最顽固的东西。封建制度在中国的终结只有一百余年,而要涤荡2000多年的思想污垢、铲除代代相承的文化基因,百十余年显然太短。人们下意识里隐藏着的错误价值观,正是我国现阶段腐败行为易发多发的第一顺位、也是最深层次的原因;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尚待健全的条件下,尤其如此。

我们平时对腐败行为的深恶痛绝,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别人的,是对别人拥有腐败机会和能力的嫉妒,跟道德判断关系不大。

事是人做的,人在政治中的作用自不待言,但制度规范等软环境也不能忽视。科学的制度设计是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好工具,再好的木匠,离开锯子也做不了一只板凳。

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并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现。

改革和反腐都要趁早。不从根子上改革弊政,腐败就会按下葫芦浮起瓢;不严惩寄生在弊政里的蛀虫,改革就推不动。

任何产品一旦有了广大的市场,很快就会形成产业链,只要肯动脑筋,商机无处不在。

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