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开年忙

吴诗涛 2023-02-10 [日常, 回忆]

去年因为疫情原因,爸妈的小工厂不忙,今年初有了些好转,这份「突如其来」的忙碌让有一阵子没有工作的爸妈有点措手不及,但也缓解了焦虑。

妈妈发了朋友圈:

机器声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不知道是不是昙花一现,一如从前的景象让回头看年纪的我生出几分感慨,打临时工计划暂时搁浅。

小工厂发展历程

我开始记事,大概就是爸妈的小工厂起步的时候。我还记得当时纺织机的零部件由工人往家里搬运时,我问爷爷这是什么,爷爷说是给我买的玩具。哈哈哈!

这些用来生产窗帘的「大玩具」有三四米高,五六米长,运行起来轰隆轰隆,忘记是谁想出来一句:「机器一响,黄金万两」。

从一开始的两台,到四台,六台,到目前的八台,车间面积扩大了一倍多,爸妈也越来越辛苦。

小工厂给我的影响

小工厂的发展嵌入在我的成长里,是我的一部分。

我的童年

因为车间和我们家的楼房是一体的,爸妈在家工作,所以他们从未缺席我的成长1。大三《市场调查与分析》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访谈父母并估算自己的养育成本,主要是估计从自己出生到现在父母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我的时间很好估,高中是住宿的,上高中前的每一天只要我放学回到家,就可以统计进去。老师在课上以匿名的形式公布了最长养育时间,15 年2,是我的答案,我很自豪。

「好的童年治愈一生」,这句话可以形容我的童年,也可以形容我的一生。

我的注意力

爸妈通过交接班让机器 24 小时工作,机器运转时的振动会轻微地传到我房间,睡眠时有机器声「陪伴」,让我的睡眠、抗干扰能力都有所提升。

我能轻松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手中的事情上,在喧闹的环境下看书,在嘈杂的环境下入眠……近来我开始学习通过放空思绪,让大脑中形成一片新的宁静空间,以此放松自己。

我的常识

我的生活常识最早并不来自于课本,而是我的生活实践。

十岁不到的时候车间扩建,需要把原有的水泥地面撬起清除,爸爸给我一根铁棍,一头塞在水泥地下,拿几块撬下来的水泥块垫在铁棍下,我甚至没有用上浑身的劲,就已经撬起一大块,让我着实吃惊。后来我才在课本上学到「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这个公式。当时我还注意到,用作支点的水泥块被铁棍直接碾碎了,杠杆需要一个可靠的支点,如果支点不够结实,阿基米德是撬不起地球的。

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的摩托车一样,纺织机是设计品,动力从马达经过离合器,通过设计精巧的机械结构传动到机器的每一处。小时候我模仿老爸,给关键部位加润滑油,虽算不上维修艺术,不过形成了一个意识:即便是「大大咧咧」的机器,也需要细致入微的保养。

我的力量

长时间运行的机器经常会遇到需要大修的情况,比如马达的轴承会因长时间工作而失效,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更换轴承就会导致马达烧毁。

修理马达需要力气,也是一个技术活。把马达从机器上卸下来,需要很大的力量,比篮球稍大的马达有上百斤重,抱下来放到地上的时候得注意不要压到手。但若要把马达拖到别的地方,用一条皮带在前面拉着它走就行。马达盖子需要用榔头依次对角捶下来,然后用三爪拉马把轴承从轴上拉下来。

我一直在学习如何用好自己的力量,在修理或是其他工作中,力量小达不到目标,力量大容易受伤,需要学会用巧劲,学会收力。在《道德经》中,我学到一句话来形容这种灵活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它贯穿生命,不只在锄头锄地、锤子敲击时,也在拿笔书写,键盘打字中……

结束语

开年时想写这篇文章,不曾想写好已是二月中旬。现在有五六台机器在工作,不用十分忙碌。参与实习工作后的我也感受到,工作强度不超过身体调节范围才能可持续。随着技能的提升,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就可以胜任更复杂的工作。

家庭接力棒慢慢传到我手中,保持节奏前进吧!


  1. 现在在家写这篇博客时,妈妈也会从车间里出来到我房间和我聊上几句。 ↩︎

  2. 回看当时的估算过程,非常粗糙,但我仍然肯定低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