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E·弗兰克尔. 弗兰克尔自传: 活出生命的意义[M].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
我的父母
极端的理性和强烈的感性集于一身。
将两个极端“对冲”而成中庸。
我的童年时光
大概也就是在我4岁那年,有一天晚上快入睡时,我突然被脑海中出现的一个念头吓坏了——我想到有一天我也会死。此后,让我用一生的时间苦苦思索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这么一个问题: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它的意义何在?最后,我终其一生探索得出的答案就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死亡本身让生命变得有意义。最重要的是,生命的短暂并不会抹杀它自身的意义,因为过去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永久的消失,而是被保存起来——过往的一切在消逝之前,就被保存在了“过去”。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所学所感,都被存放到“过去”之中,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使它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追问生命的意义,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从而让生命有意义。或许推动个人成长的不是答案,而是对某些问题的反复“拷打”。
我认为我当时并不是什么伟大的思想家,不过倒可以说是一个在思想上刨根问底的探索者。
唯有击穿问题,才能看到本质,我认为思想的深邃,就来源于此。
情 感
在这样的困境中,我们在心中不仅要对自己所珍视的价值进行排序,还要建立一个对我们所摒弃的无价值的等级秩序。在泰雷津集中营厕所的墙上,我曾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无视一切,并为每一件狗屁事儿喝彩。”是的,我们要看到积极的一面,至少那些想要艺术地生活的人需要如此。
建立两种排序。既要有“做什么”的积极自由,也要有“不做什么”的消极自由。我甚至认为,消极自由比积极自由更重要。
幽 默
治疗病因和单纯的治疗病症是不同的,或许我们可以借助一个笑话解释二者的区别:有个人外出度假,但每天早晨都会被一只公鸡吵醒,于是他去药店买了些安眠药,加进公鸡的饲料里。看,这就是治疗病因!
治疗病因而不是单纯的治疗病症。
爱 好
我曾经说过,我心目中最刺激的三件事是征服一座新的山峰、赌博和颅部手术;我还要说的是,对我来讲最幸福的时候,就是登上一堵风景壮美的崖壁之后,在山中宿营棚温暖的小屋子里与最亲爱的同伴一道度过的那个甜美夜晚。像那些沙漠旅行者一样,我在高山险峰中穿行,也是为了使自己在孤独的攀援中心无旁骛地集中精力思考。可以说,我这一生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决定,都是在独自向上攀登的时候做出的。
通过登山等方式提供心无旁骛的思考场景,做出重要的决定。
职业理想——精神病学
不管是作为漫画家,还是作为精神病科医生,我都需要首先找到一个人的弱点。不过,作为一名精神病科医生,或者至少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我还要从他的(实际)弱点中敏锐地发现克服这种弱点的(备选)方法,从他的糟糕境况里捕捉到某种可能性,来给他的境况赋予某种意义,从而将某种看似无意义的痛苦转换为一个真正的人类成果。事实上,我一直坚定地认为,没有蕴涵着某种意义的可能性的境况是绝不存在的。
凡事都存在意义,要看如何去发现以及主动赋予。
一些思想幼稚的人会说,自己之所以选择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是为了由此获得一种掌控他人、操纵他人的权力。不错,知识就是力量,由于我们掌握了某种知识,而其他人却并未掌握,因此在这样一种由知识形成的秩序里,我们便拥有了左右他人的力量。
警惕知识的恶意使用。
一个医生的影响力
我很认同约翰·拉斯金的一句话:“只有一种权力,那就是拯救的权力;只有一种荣誉,那就是救助的荣誉。”
哲学问题
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在这个小组里做了一个讲座,主题正是讨论生命的意义。我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思想在那时就已经成形了,其中一个是:我们不应主动询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就是要去回答生命所提出的问题的那个人,而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回答这个关于生命的问题。 第二个基本思想是:生命的终极意义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我将其命名为“超意义”(Übersinn)。我们只能信仰它,而且必须信仰它;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信仰着它,只不过没有意识到罢了。 大概就是在那一年,一个周日的午后,我像往常一样沿着塔伯大街散步,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句赞美诗般的语句:“赐福予命运,信仰它的意义。” 我久久地思索着这句话。它的意思是,一个人所遇到的一切事情,都有一个终极意义,也就是超意义,可是我们无法理解并知晓这个超意义,而只能信仰它。归根到底,这实际上是重新发现了斯宾诺莎所推崇的“命运之爱”(amor fati)。
信 仰
对待这样的偶然事件,只有一种合理的做法,那就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拒绝对它做出解释——我太笨了,没法解释它,同时我又很聪明地拒绝解释。
对不能解释的事闭口不谈。
还原主义是当代的虚无主义,它把人压缩至一个单纯的维度,即人的维度,从立体的人的空间中单独抽离出某个特定方面,将其投射到一个次人的层面进行考察。毫不夸张地说,还原主义是一种将人的地位弱化的非人主义(Subhumanismus)。
意义治疗的开端
如果有人问我提出意义治疗理论的最终原因和最深层的根源是什么,我会只说一点,这一点是促使我提出这一理论并激励我毫不懈怠地做下去的根本动力,它就是:出于对那些深受时代不正之风影响的受害者的深切同情,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着极不负责的玩世不恭风气,这种风气在心理治疗领域——这个肮脏的行业中大行其道。我这里说“行业”,是因为它已经被商业化,而“肮脏”指的是学术上的污浊之气。如果坐在你面前的人,不仅深受自身精神疾病的折磨,还是心理治疗的受害者,那会多么令人揪心。实际上,同这种心理治疗中的(由心理学至上主义出发而形成的)去人格化、非人道主义的倾向进行斗争,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我的整个研究工作之中。
理论和实践:青少年咨询中心
说到这儿,我还想起我当时为了引起女孩的注意而经常耍的一个小花招——因为单凭长相我可办不到。假如我在舞会上认识了一个女孩,我会很兴奋地向她介绍,我特别喜欢去业余大学听一个叫弗兰克尔的人讲课,讲得特别棒,建议她一定要去听一下——当然她很乐意随我去听课。于是我们在某天晚上一起来到齐库斯街上的一个中学的大礼堂里——这是因为这段时间以来弗兰克尔的课最受大家欢迎,听课的人很多——出于谨慎考虑,我选择礼堂前排的一个角落位置坐下,接下来,大家能够想到,当这个女孩看到和自己一起来的同伴突然站起来,在大家的掌声中走上讲台,内心会是多么的惊讶了吧。
牛。
奥斯维辛
这是一个判决性实验,自我超越(Selbst-Transzendenz)和自我割离(Selbst-Distanzierung)——近年来我特别强调这二者,是人的本初特征,我在集中营里的经历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借用一个美国的心理学术语,这些来自集中营的经验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说证实了“生存价值”(survival value),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寻求意义之意志”(Wille zum Sinn),换句话说,即自我超越——人超越现有生存状态的层次,追求尚未属于自身的、更高层次的东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那些目光长远、放眼未来并且坚持追求未来的意义的人,最有可能战胜苦难,从困厄中走出来。
重返维也纳
我刚回到维也纳没几天,便去拜访了我的老朋友保罗·波拉克(Paul Polak),告诉他我父母、兄长以及妻子的死讯。我还记得,我说着说着便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保罗,我必须得承认,当太多事情一下子朝一个人袭来,当一个人经历了太多考验,就必须得找到一个意义作为支撑。只能这么说,我感觉,好像有什么事情在等着我去做,好像我必须去做些什么,好像我是注定为什么东西而生的。”哭完之后,我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比忠诚的保罗·波拉克更加懂我,即使他当时只是沉默地倾听。
与诸位哲学大师的会面
我总有这样的体会:那些让我仰视的真正的大师无一例外都是宽厚的仁者,他们虽然有权力和资格批评我,却总是忽略掉我所做研究的不足,而试图从中挖掘出一些积极的东西给予我肯定。
在世界各地演讲
对于金钱本身我并无多大兴趣,我们要有钱,但是有钱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尽情做自己想做的而无须顾及钱的问题。
金钱是手段而非目的。
年华老去
在我眼里,变老并不是一件坏事。我经常说,只要一想到自己在变老的同时,也会变得越来越成熟,就会觉得这也不算什么事儿了。
利用成熟完成对变老的替代。
重复一遍意义治疗的准则很有必要:“要这样生活:好像你已经活过一次,而在前一次的生命中,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错的,所以现在你要重新开始,把它们做好。”
晋谒教皇
如果我们得不到一个绝对真理,那么就必须满足于多种相对真理之间的相互修正,并且有勇气去面对片面性。在心理治疗领域那些交织在一起的纷繁的多重旋律里,我们可以而且必须走向某种片面性,且对这种片面性了然于心。”
受苦之人
我曾活在痛苦之中,但是现在我明白了,不经历这些痛苦,是无法获得成长的。
痛苦不足以使人成长,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在不断突破原有的边界,变得更加坚韧。
维克多·弗兰克尔简介
在弗兰克尔逝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英雄稀有,他们静静地发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做为整体的人性,已变得再也不一样了。”
为什么说他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
早在40年代,弗兰克尔的理论就具有人本主义的倾向,他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要理解生存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自己生存的秘密,他把这种动机称作“探求意义的意愿”。
动物寻求快乐与征服,却不懂生存的意义,人的本性在于探求意义。由于“探求意义的意愿”是人的主要动机,因此,倘若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内在的欲求受到阻碍,就会引起人的心理障碍。启发患者去发现生命的意义,是意义疗法的核心。 弗兰克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最重要的本质是“负责”,所以意义治疗中应让病人自己承担起判断的责任,医生的价值观念不能塞给病人。发现意义的途径有:(1)创造、工作; (2)体认价值:经由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爱情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3)受苦:因为痛苦被发现有意义时,便不再痛苦了,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克服困境,促使人深思,寻找自我,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在意义治疗的实践中,弗兰克尔又发现过分意愿和过分注意是导致症状强化的原因,于是他发明了“矛盾意向”疗法,让患者故意从事其所害怕经验的事件,这与森田疗法的某些技术和系统家庭治疗中的“悖论处方”在操作上是大体一致的。 弗兰克尔考察了20世纪人类的心理状况后得出结论:人们疯狂追求权力、金钱、性欲的满足等享乐行为的原因在于存在空虚,求意义意志的挫折。为了避免存在空虚,人们采用了种种代偿方法,如追求权意志和享乐意志等。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空虚感和紧迫感正是意义治疗的治疗指征,因此意义治疗已超越严格意义上的心理治疗。
弗兰克尔发明了一些他用来治疗他的病人的特殊方法,这些方法能帮助病人正确认识事物,找到自己生活中的意义,其中有一种方法叫作“矛盾意向法”(Paradoxical Intention)。矛盾意向的理论前提是:在许多情况下,失调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过分害怕某些令人恐惧的事物。这就是说,由于他老是担心着某种可能使他感到焦虑的处境,因而他变得万分恐怖,以至于不由自主地被引入这一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