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工匠精神与工匠精神养成引论》

吴诗涛 2020-08-02 [读后感]

[1]张子睿,樊凯著.工匠精神与工匠精神养成引论[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

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在工匠们的心中,制作出来的产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们今天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留恋,也是对一切职业的道德呼唤。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制造业的需要,也不仅仅是企业家的需要,因为它代表一个时代的气质,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业追求与人生态度。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首先是人才的思想品质,其次就是职业所需的精神,然后才是具体的技术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职业精神往往表现为工匠精神,既相对独立又与思想品质和技术能力培养密切相关。

哲学之所以能对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有影响,是因为哲学有着从总体性、根本性和普遍性上来思考问题的特点,或哲学乃是穷根究底思考的结晶和表现。也可以说,凡属从总体上、根本上、共性上进行反思,凡属对问题的穷根究底的追溯,都属于哲学意识的范畴。

其实人的潜意识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显意识功能的合作,经历一个孕育的过程,当孕育成熟即突然沟通,涌现于意识,终于灵感顿发。正因为它有一个客观的发生过程,所以灵感顿悟并非是神秘莫测、不可捉摸的。在人的灵感产生以前的反复思考、思想活动的高度集中,已经把思维从显意识扩大到了潜意识。思维在潜意识里加工,偶然和显意识沟通,得到了答案,就表现为灵感。周总理用八个字,很好地概括了灵感产生的认识论基础,这就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直觉、灵感的产生,都是创造得经过长期观察、实验、勤学、苦想的结果。没有这个基础,灵感是不会飞进你的大脑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中的灵感、想象往往是模糊的,如果不重视这种模糊的思维,就可能让灵感白白溜掉。

最后,优秀的工匠们都是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不断改进产品,最终通过高标准的历练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有媒体将其列人“十大新词”予以解读。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