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for Fun

吴诗涛 2022-12-18 [读后感, Linux]

关于 Linus 的初印象

Linux 操作系统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使用搜索软件、淘宝购物,手机聊天……这些背后都是成千上万台 Linux 服务器。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操作系统,查了一些学习路径推荐,发现有把这本 Linux 创始人 Linus 自传放在推荐第一位的,在我不能静下心来学技术的阶段看,再合适不过了。

最初对 Linus 有印象是刷到他对 NVIDIA 比划国际友好手势,觉得他好拽哈哈。后来看他的 TED 采访,他不像一些企业家一样有改变世界的梦想,非常平易近人。比如他说他工作室的墙是浅绿色的,这个颜色可以使人保持冷静,和精神病院的一样。他对自己电脑的要求是非常安静,这给我组台式机的想法按下了暂停键,因为我也不喜欢听电脑呼呼的声音。

读书笔记

Just for Fun 这本书主要讲述 Linus 的生活经历、 Linux 系统的诞生和发展以及 Linus 关于开源、版权、生活的意义等的思考,没有涉及太多的技术性内容。从序言开始,Linus 的幽默感贯穿全书。

Linus 天生有一个大鼻子,孩童时期会分外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别人才不会那么在乎我的鼻子好看不好看呢!八成是因为他们更关心自己的烦恼吧。」随着年龄渐长,我们都会把关注点慢慢转移到自己身上。就像杨绛先生所讲:我们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幼时的 Linus 数学和物理学得很好,社交却一塌糊涂,他母亲经常和别人说,这孩子非常好养,只要把他放到有电脑的一个小黑屋里,然后再往里扔点面条就行了。Linus 对此表示认同。正是在小黑屋里捣鼓计算机的大把时光,为 Linus 日后创造 Linux 系统奠定了基础。

Linus 介绍他在芬兰的中学时代:

我就读的高中和美国大多数城市的高中不同,不会为那些天赋异禀或野心勃勃的学生专门设置课程。那种学校并不适合芬兰,芬兰的学校不会专门把优等生挑出来,也不会这样对待差等生。

想起自己的经历,我就读于一个农村初中,初三的时候有两个班,后来老师们综合几次考试成绩,把两个班级合并后重新划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我并不为分到提高班而高兴,因为失去了玩伴,仅剩下永无止境的做题和听老师讲解题目。这是我第一次经历教育的「筛选」,当时的我并未意识到它的残酷。

在大学时期,Linus 对 Unix 的热情从未淡过,他希望读者也能对某些事情说出同样的话。

Unix 系统的简洁并不是天生就有。要知道,这个有着建筑构件概念的操作系统,可是 AT&T 贝尔实验室的丹尼斯·里奇和肯·汤普逊辛辛苦苦花了大气力写出来的!你也千万别把简洁和容易混为一谈。简洁需要良好的设计和卓然的品味,要做到简洁可一点都不容易。

只不过,有些东西表面上可能看起来没什么,但背后却包含了大量繁杂的工作。这就好像你把一段刚铺好的柏油公路指给别人看,指望这样就能让他明白你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这根本不可能。

作为一款产品/工具的设计者,自然希望它简洁好用,以致于很多人把产品/工具的「好用」认为是理所当然。其实好用的工具通常都有精巧的设计和大量的改进,而使用者很难理解以这一点。

要讲讲我人生的金科玉律。第一条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要是能恪守这一条,在任何情况下你都懂得该怎么行事。第二条是“以自己做的事为荣”。第三条是“还要乐在其中”。

谈到编程的美妙,Linus 认为对电脑的盲从或许可以让人对编程入迷,但单靠这一点并不足以让其真正喜欢上编程,甚至很快就会让编程变得无趣。

编程真正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是:你想要让电脑干什么事之前,必须先弄清楚,怎么样才能让它这么干。

你可以用蛮劲解决问题,跟问题慢慢磨蹭,直到它不再是问题为止,看谁磨得过谁。不过这是个愚蠢的方法。或者你也可以找到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问题就会立马消失。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会突然灵光一闪: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只是因为我原先看问题的方法不对!

换个角度看问题,原先的问题或许就不存在!因此不要急着写代码,理顺逻辑,把问题是什么(What)、为什么有这个问题(Why)、如何解决(How)想明白,然后再动手。如果是生活中,在解决问题之前,我还会加上一个思考:这个问题是否有解决的必要(Whether)?并不是所有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解决,不然太忙啦!

有些人喜欢加班加点干活,非得轮上两班、三班甚至四班的活儿不可。我不是那种人。不管是全美达的项目还是 Linux 的任务,我都不会牺牲睡眠时间。好吧,如果你非要听真话,其实是我非常爱睡觉。有些人觉得这只是懒惰的借口,我只想一把抓起枕头朝他们扔过去。我有一个超级高明的借口,而且坚信不疑——如果你多花一点时间睡觉,比如说,睡足十个小时,你可能会损失一些工作时间,但是一旦睡足了觉,那么在醒着的几个小时里,思维就会一直保持敏捷,大脑的状态就会像六缸引擎火力全开那样的——或者就四缸吧,差不多这样。

用「效率」换「时间」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脑细胞在睡眠的时候会缩小,方便大脑排出毒素。近两年来,我逐渐倾向于欣赏懂得「如何利用休息提升效率」的人,而对刻苦勤奋的人保持敬意。

我相信,对于人类来说,最可悲的事莫过于一代代走下去,到头来却发现所走的方向与进化的主流方向背道而驰。

随着 Linux 系统的崛起,Linus 也逐渐被人们(当然先是程序员)知晓,微软更是把他当成了竞争对手,把 Linus 的头像贴在了飞镖靶子上,对此 Linus 唯一的表示是:他的鼻子这么大,不会有人射不中吧?

很多人把 Linux 系统的崛起现象简单地看作是 Linux 和微软之间的战争,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事实要比这个更加广泛深远。 Linux 现象是一种有组织传播技术、知识、财富的方式,同时能让参与的人非常过瘾,这种娱乐是商业世界里为所未闻的。

开源,即开放源代码,背后的理念是: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或者基本指令,应该对有兴趣改良它的人们免费开放并被自由分享,而这些改良后的信息也应该是自由共享的。简单讲就是汇集民间智慧。

Linus 不厌其烦地向媒体人、公众讲述开源,Linux 是最大最成功的的开源项目,已有上万人参与了内核开发维护。2005 年,Linus 又开发了 Git 用于协助 Linux 项目的维护,三年后 GitHub 公司基于 Git 构建了协作式源代码托管网站 GitHub,该网站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源代码集散地了。

开源运动如此神奇,其中最令人费解的一点,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聪明绝顶的程序员愿意在完全无报酬的情况下去屈尊工作。用一个动机来概括这一切,最合适不过了。在生存已经或多或少得到保障的社会里,金钱不是最大的动机。众所周知,人们被热情驱使的时候,就能把工作做到最好。要是他们能享受工作的乐趣,更是如此。对软件工程师来说是如此,对剧作家、雕塑家和企业家来说也是如此。开源运动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在生活中释放热情的机会,还能使他们获得乐趣。在开源环境中,软件工程师不再只能与公司里雇来的那几个同行一起工作,而是能够与世界上最优秀的程序员一起工作。他们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才能赢得同行的敬重。这难道不是一种高效的激励模式吗?

开源会涉及到知识产权。许多人认为专利制度促进了人类社会不断创新,拥有专利后出售或授权别人使用得到巨大的收益激励着很多企业斥巨资用于研发、申请专利,甚至连学术都走上了这条道路。有人持反面态度,认为专利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Linus 表示:

当然了,作为一个势利的知识产权所有人,我认为,光是源源不断地用掉资源,未必就能启发真正的创造力。……天才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在长期的商业模式中未必行得通。创造力的源泉是无法预测、不可捉摸的,所以长期的商业计划不应当把精力集中于发展纯粹的天才这一件事上。今天的科技发展(很遗憾,音乐也是)不是仰仗爱因斯坦的能耐(音乐也不是仰仗莫扎特),而是靠着一大群埋头苦干的工程师(对于音乐来说,则是一群身材姣好的年轻女性)走起来的。这些人不是天才,而是经历百转千回才偶尔灵光一闪,迸发出创意的火花。源源不断加入的资源并不能成就伟大的艺术品,但是能造就稳步渐进的发展。说到底,这才是最佳的模式。

不过,要是说到商业,你确实还需要偶尔天才般的灵光一闪,但更重要的是,你需要长期保持稳定不断的小进步。

如果试图通过控制某种资源来牟利,总有一天你会被市场淘汰。这是一种专制的形式,它的影响自然不用我说,历史上的例子数不胜数。

未来社会必定是开放的,比特币的出现证明了货币去中心化的可行性,就像哈耶克所讲:人类的繁荣、幸福和尊严,来自个人自由,而不是集体主义。

即使在学术领域,几个小团体合作的模式,也远远赶不上开源的巨大活力和智慧集聚。

学术研究虽然历经多年探究,但在众多的前沿研究里能取得成果的寥寥无几。这无疑是一直以来困扰研究人员的难题。运用开源模式,许多问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了。比如,运用开源模式来加速疾病治疗方法的提出,或者通过开源模式集聚最有智慧的核心人员来加强和巩固国际外交。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生活和商业的节奏越来越快,科技和信息越来越普及,人们逐渐意识到那种关起门来想办法的方式已经过时了。

总有力量推动科技的发展,比如说游戏:

游戏之所以一直引领着技术的潮流,而且通常程序员最先写的程序都是游戏,这都是有原因的。有一部分原因是这样的:最聪明的程序员都是些躲在自己房间里玩的十五岁的孩子(十六年前我是这么认为的,现在我还是这样想的)。此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游戏总是能够促进硬件的发展。

我小时候接触的游戏,大部分对硬件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一台笔记本电脑,4399 小游戏不在话下,玩穿越火线更多是受到网速的制约,玩 战地2 挺流畅,战地4 对硬件要求就高了,没法玩。如今,人工智能发展对算力的需求也成为促进硬件发展的一大动力了。

不管是游戏还是人工智能,之所以吸引人,必定是满足人的某一需求。一款好的游戏和一本好书一样,一定有不断地吸引着我们的内容。

一款游戏之所以出色,通常不是因为玩起来有多流畅,也不是因为界面有多好看,而是在于它到底有什么吸引你去玩,有什么值得你继续玩。这就好比拍电影,特效做得好是一回事,但你好歹也得有个故事情节啊。

科技,和它创造的所有产品一样,就目前而言都是愚蠢到家的东西。科技唯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能用它来干什么,而且它背后的驱动因素实际上就是人类真正的需要和兴趣。

技术是我们所利用的东西,不管是商业还是技术,都不会改变人们的基本需求和向往。技术就和其他事情一样会被进化所影响——进化缓慢却不可抗拒地引领技术前行,从单纯为了生存,走到一个基于沟通交流的社会,最终进入娱乐社会。人类生来就是社交动物,技术也会跟上这脚步的。

说到技术的未来,真正紧要的是人们到底想要什么。要是把这个琢磨出来了,你就会知道,唯一的问题就是你该如何快速量产这个玩意,并且低价出售,让人们不必牺牲他们想要的其他东西就能轻松得到它。撇开这个,其他的都不重要。

生物、医疗、能源……很多前沿的突破都没法应用到普罗大众,低价量产离不开企业家的作用。我们则更需要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以此把握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有人说,自从人类起源,人就一直被两个问题困扰着:第一,“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第二,“到头来,口袋里攒下来的那点儿闲钱该往哪儿花?”

有三件事对生活是有意义的,它们是生活中所有事情的动机——包括你做的所有事和任何一个生命体会做的事:第一事生存,第二是社会秩序,第三是娱乐。生活中所有的事都遵循着这个顺序,娱乐之后就再无其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的意义就是要你达到第三个阶段。一旦达到了第三阶段,这辈子你就算成功了。但是你得先超越前两个阶段。

对于一大部分中国人可能没有第二个问题,贫富差距、高房价和育儿成本透支了未来的收入,获得意义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被垄断,于是乎第一个问题也难以回答了。但从来如此不一定对,何况并不是从来如此。

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一个寻求意义的过程,离不开「内观」,用思考破开外界禁锢我们的围栏,比如部分传统文化、路径依赖……一旦交出思考的权力,便被社会裹挟着走了。

不幸的是,人类的天性也是如此。他们总想有人能告诉他们做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内核。任何社会性动物的本性都是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该卑躬屈膝。这只能说明,你比较喜欢和那些指挥你做事的人待在一起。

说了这么多,这些到底都意味着什么呢?其实也没什么。毕竟,我对“生活的意义”的这点看法并不能真正指引你去做应该做的事,它顶多是说:“是的,你应该奋斗,但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享受乐趣。”

Just for fun,只是为了好玩。